共學是什麼?從教與學,到一起成長的旅程

共學是什麼?從教與學,到一起成長的旅程

🌱 共學的定義:不是一起上課,而是一起學習

「共學」這個詞,字面上看是「共同學習」,但它並不只是大家坐在一起聽課,而是一種打破年齡、角色、階層界線的學習方式

簡單來說,共學是一種:

  • 彼此學習:不是只有老師教學生,學生也可以激發老師的思考
  • 合作學習:不是個人作業,而是一起解決問題、討論出答案
  • 生活化學習:學習不一定發生在教室,家庭、社區、工作場域都可以是共學空間

在共學中,每個人都是學習者,也都是引導者


🔍 共學的5大特色

 特點 說明
💬 雙向互動 打破傳統「單向教學」,鼓勵提問、分享與討論
🧠 多元觀點 同一主題,不同人能提供不同經驗與看法
👣 節奏彈性 依照成員需求、狀態調整進度與方式
🧒 跨齡共學 不分年齡長幼,孩子能教大人,大人也能向孩子學習
🌏 情境學習 不限於課室,課程可能發生在戶外、家庭、工作坊

👨👩👧👦 常見的共學的例子有哪些?

❶ 親子共學

孩子與家長一起參加課程,不只是陪伴孩子,更重共同參與與思考

❷ 社區共學

社區居民自發組織讀書會、工藝班、影像紀錄等,以「學習」為連結,重新認識彼此、活絡社區

❸ 青銀共學(祖孫共學)

銀髮族與孫子女一起參與活動,讓兩代人共同學習、理解彼此

❹ 同儕共學

學生之間、同儕之間組成「學習小組」,透過互相教學與討論,提升學習動機與理解深度

 

🧭 為什麼共學這麼重要?

✅ 建立平等與尊重的學習關係

在共學裡,不再只有「教」與「被教」的權力差,而是彼此尊重、彼此成長的空間

✅ 增加學習的動力與內在意義

因為不是被動接收,而是主動參與,學習會變得更有感、更貼近生活

✅ 培養溝通、合作與同理心

特別是在多元文化、跨代共學的場域中,學員能夠訓練自己理解不同角度、協調共同目標的能力

 

🎯 想嘗試共學,從哪裡找活動?

🧑💻 線上社群與資源平台

  • 臉書搜尋關鍵字「共學」、「親子共學」等,有許多活躍的社團、共學團經驗分享貼文
  • LINE社群搜尋「親子共學」、「共學課程」等,也常有小型共學團或活動訊息
  • 親職教育相關部落格或平台(如親子天下、小行星等)不定期會有共學主題的專文與活動整理

🏘️ 在地社區與公共資源

  • 里長辦公室、社區發展協會常會舉辦免費或低價的親子活動與課程,可以就近詢問
  • 公立圖書館、親子館、婦女中心、托育資源中心等也會提供免費講座與親子共學空間

💬 Tristar金工手作課程開放共學團報名

Tristar 金工手作提供:
✔️ 親子 UV 膠 ✖ 金屬線 ✔️ 小小職人體驗  ✔️ 銀黏土飾品等多樣化的課程
不只適合親子,也適合朋友、社區、學校團體共學!

💬  歡迎私訊報名

📩 也提供學校、長照中心、社區單位、企業團建等團體活動到府授課

  • 請私訊/來信洽談 📩 tristar.accessory@gmail.com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