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親子共學空間:家庭裡的第一間教室,讓學習在家自然發生

打造親子共學空間:家庭裡的第一間教室,讓學習在家自然發生

🌱 學習,其實從來不只發生在學校
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
孩子在廚房裡幫忙洗菜,突然問你:「紅蘿蔔為什麼是橘色的?」
又或者,一起整理玩具時,他說:「我把它們分類好了,這是圓的、這是有輪子的。」

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,其實正是親子共學正在發生的瞬間

  

🧠 什麼是親子共學?

 親子共學,指的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學習的過程,不只是家長教孩子,也包括一起發現、探索與解決問題。這種共學關係,不強調「你教我學」的角色分工,而是從好奇心出發,讓孩子知道:「原來學習,是我們可以一起完成的事。」

 

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教室

在孩子成長的前幾年,家庭就是他接觸世界的起點。親子共學空間不需要昂貴教材,也不一定要有獨立教室,重點是:你是否願意放慢腳步,陪他一起觀察、一起思考


🎯 打造親子共學空間的 5 個關鍵方法

❶ 把家務轉化為學家事不只是責任,也可以是學習的素材!

家務活動  學習機會
摺衣服 形狀認知、分類能力
排餐具 比大小、邏輯順序
烹飪備料 數數字、認識食材、感官刺激
打掃分類 整理能力、環境意識

與其說「去做功課」,不如說:「來幫我一起切水果,看看裡面有幾顆籽?」

 

用好奇心代替標準答案

家庭共學不需要急著給「正確解答」,更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問問題、找答案
例如:孩子問「月亮怎麼跟著我們走?」
你可以說:「我也覺得好神奇,我們一起查查地球和月亮的關係,好嗎?」
這能培養孩子探索知識的習慣,讓學習變成共同的冒險

❸ 給生活更多開放式空間

你不需要重建裝潢,只要做一些小改變:
  • 在角落擺一張小桌子與畫紙
  • 廚房空櫃子留給孩子的玩具廚具
  • 用地毯標示「親子閱讀區」

當家裡的空間對孩子敞開,學習自然會在生活中發生

 

❹ 把遊戲變成學習

遊戲是孩子的語言,也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

  • 客廳變成「小小博物館」,孩子當導覽員
  • 積木挑戰蓋動物園,觀察動物需要什麼空間
  • 簡單實驗:用水和油看浮力、用鏡子反射光線

🔎 簡單兒童實驗影片參考:

 

❺ 從家延伸到更多場域

除了家裡,帶孩子參加適齡的手作課程,也是一種延伸共學的方式
像 Tristar 金工手作設計的「小小金工師體驗」、「銀黏土飾品」等兒童手作課程,都會依照年齡與安全性調整內容,讓孩子在專屬的創作空間裡,繼續用雙手和好奇心探索世界

親子共學,不只是一起完成一件作品,更是在一次次的對話、嘗試和陪伴中,讓孩子感受到:學習,是生活的一部分


🧡 家庭共學的三大金句

1️⃣ 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,只需要陪他一起找答案
2️⃣ 你不是老師,而是孩子的「共同學習者」
3️⃣ 共學,不是安排課程,而是一起生活、一起長大

💬 Tristar金工手作課程開放報名中

Tristar 金工手作提供:✔️ 親子 UV 膠 ✖ 金屬線 ✔️ 小小職人體驗  ✔️ 銀黏土飾品等多樣化的課程不只適合親子,也適合朋友、社區、學校團體共學!

💬  歡迎私訊報名

📩 也提供學校、長照中心、社區單位、企業團建等團體活動到府授課

  • 請私訊/來信洽談 📩 tristar.accessory@gmail.com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